一、(每小題5分,共40分)
1.北宋政府過分集權所帶來的惡果有( )
①政府機構重疊,行政效率低下、诠賳T冗濫,國家財政開支增大、圮婈犞笓]不靈,戰斗力下降、艿胤截斦щy,物質基礎薄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題目關鍵信息“過分集權”。解答本題要考慮到北宋集權所涉及的行政、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將每個方面的結果相應找出即可。
答案: D
2.右圖所示之人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心態在北宋進行的改革是( )
A.王安石變法B.慶歷新政
C.仁宗變革D.軍事改革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能力。由材料的名言可知圖中人物為范仲淹,他在北宋進行的改革稱之為“慶歷新政”。
答案: B
3.21世紀提及王安石,我們只更感到驚異:“在我們之前900多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范圍與深度不曾在當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這段材料說的是( )
A.農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依據材料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依據材料中“王安石”“金融管制的辦法”等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有關知識可以判斷出應選D項,因為青苗法是指每年春夏兩季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是“金融管制的辦法”,故選D。
答案: D
4.在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中,引起隱匿田畝、逃避賦稅之人最激烈反對的是( )
A.均輸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稅法 D.青苗法
解析: 方田均稅法規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這對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打擊很大,從而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答案: C
5.下列關于王安石變法內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評述,正確的是( )
A.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增強國防力量B.改變更戍法,提高武將政治地位
C.實行兵農合一,保證軍糧的供給D.軍權更集中,消除割據經濟基礎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依托歷史概念再認和評述歷史事件的能力。經再現保甲法的概念可知它既可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又可以增強國防實力。
答案: A
6.右圖所示是宋朝的神臂弓,王安石變法中負責生產和管理這一兵器的是( )
A.戶部 B.鹽鐵部
C.軍器監 D.度支部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為了改變北宋武器生產和管理的混亂狀態,政府下令設置軍器監,監管制造兵器,提高了武器質量。
答案: C
7.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相似之處是( )
A.以整頓吏治為改革中心B.以增加財政收入為主要目標
C.都觸犯官僚地主的利益D.改革教育制度,培養變法人才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分析比較能力。二者的相似之處是都觸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答案: C
8.通過王安石變法我們可以總結和吸收的一個重要教訓是( )
A.賞罰必信 B.戒急戒躁
C.從善如流 D.用人得當
解析: 在王安石變法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
答案: D
二、非(每小題20分,共60分)
9.(2014?武漢模擬)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承平日久,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并冒偽,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卷173
材料二 今盜賊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強于一伙,天下禍患,豈不可憂?
??《歐陽文忠公文集》卷100
材料三 一遇兇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為廂兵!室唤泝椿,則所留在南畝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為兵,則恐為盜!
??《歐陽文忠公文集》卷59
材料四 養兵之費,在天下十居七八!重攨T力殫,虜乘吾敝,將無從而制也。
??《張載集?丈集佚存?邊議》
請回答:
(1)材料二中的“盜賊”指什么人?試從材料一中找出“盜賊日多”的原因。(7分)
(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為預防“盜賊”產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什么?(7分)
(3)結合材料四分析這種政策會導致什么后果?(6分)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分析史料、提煉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卮饡r要密切結合材料。
答案: (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眾!皠莨俑恍,占田無限,兼并冒偽,習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7分)
(2)“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為農民奮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來源,募兵養兵只能暫時緩和一下矛盾。(7分)
(3)軍費開支大,國家財政困難,無力抵御少數民族進攻。(6分)
10.(2014?鹽城調研)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賤則農貧,錢重則商富;末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眾之謂也。故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眾;食貴,糴(即買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則民不得無(不)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書?外內》
材料二 熙寧四年(1071年),司農寺擬定的免役法規定:廢除原來按戶等輪流充當衙前等州、縣差役的辦法,改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各州縣預計每年雇役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等高下分攤。原不負擔差役的官戶、女戶、寺觀,要按同等戶的半數交納錢,稱助役錢。
熙寧五年(1072年),頒行市易法,在京城設市易務(后改為市易司),以100萬貫作本,負責平價收購商人滯售的貨物,賒貨給商販販賣,也向商販發放貸款。商販賒貨物及借款,需以財產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納息二分。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認為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農方面的具體做法。(7分)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對商業的態度。結合時代背景簡析其原因。(10分)
解析: 本題圍繞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選取材料。要求概括商鞅和王安石在惠農方面的具體做法,體現了關注社會熱點的命題趨勢。
答案: (1)糧食價格過低。(3分)
(2)商鞅:提高糧食價格以增加農民收入,對工商業征收重稅。王安石:減輕農民差役負擔,保證農民生產時間。(7分)
(3)商鞅:主張抑制商業的發展。原因:引導人民從事農業,發展小農經濟,確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張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統治。(10分)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臨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學識淵博,儒家經書、佛經、諸子百家、醫書、小說無所不讀。早年隨父輾轉南北,到過很多地方,了解社會現狀,很早就立下了“矯世變俗”的雄心壯志。他擔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來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當地農業生產情況,并著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調到中央任職以后,以“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兩次被罷免相位,但從未動搖過變法的決心,人稱“拗相公”。
材料二 變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實踐,雖還遠遠談不到解放生產力,但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總還是有一些幫助的,因而是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軍政韜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一環是提出課題。某中學歷史學習小組針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展開討論:
甲:青苗法類似于今天的銀行貸款,打擊了當時普遍存在的高利貸行為,對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國家向人民敲詐勒索,純粹是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王安石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6分)
(2)材料二從哪一角度對王安石變法進行評價?(4分)
(3)你同意甲、乙哪種說法呢?試述你的理由。(6分)
(4)根據上面的討論,為他們的研究擬定一個題目。(4分)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問,從材料中可歸納出其本人的因素;結合教材可得出時代的需要。第(2)問,從其肯定王安石變法可以判斷。第(3)問,兩種觀點都可選,關鍵是自圓其說。第(4)問,題目應規范,簡練。
答案: (1)北宋中期社會問題日益嚴重,時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奮好學,少有大志;注重調查,了解民情;為人剛正、意志堅強。具備了改革家的素質。(6分)
(2)從生產力的角度和對歷史的貢獻的角度。 (4分)
(3)無論同意甲還是乙的觀點,都要重點突出,自圓其說。同意甲:青苗法在打擊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抑制兼并、保障農業發展等方面對人民有利。(6分)
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農民的負擔,變成了變相的苛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4476.html
相關閱讀: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
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