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本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么獲得如斯驚人的成就時,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憑克服對手。
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偶爾跑到前面的矮個子選手是在弄虛作假。馬拉松賽是膂力和耐力的活動,只有身材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暴發力跟速度都還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確切有點委曲。
兩年后,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辦,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加入競賽。這一次,他又取得了世界冠軍。記者又請他談教訓。
山田本一性格木訥,不善言談,答復的還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記者在報紙上沒再諷刺他,但對他所謂的智慧疑惑不解。
10年后,這個謎終于被解開了,他在他的自傳中是這么說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細心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擬醒目標標志畫下來,比方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記是一座紅屋子……這樣始終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端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達到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多少個小目的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情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號上,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乏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行程給嚇倒了。
在山田本一的自傳中,發明這段話的時候,我正在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流年》,這部作者花了16年寫成的7卷本巨著,有很屢次讓我望而生畏,要不是山田本一給我的啟發,這部書可能還會像一座山一樣橫在我的面前,當初它已被我踏平了。
我曾想,在事實中,咱們做事之所以會中途而廢,這其中的起因,往往不是因難堪度較大,而是感到勝利離我們較遠,傷感愛情,確實地說,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廢棄,而是由于疲倦而失敗。在的旅途中,我們略微存在一點山田本一的智慧,畢生中興許會少許多后悔和可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208647.html
相關閱讀: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糊糊涂涂避禍災
鷹之死
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做人要講奉獻
節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