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3年高二歷史上冊第四次月考試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絕密★啟封并使用完畢前
2013年德江一中高二年級第一學期第四次月考試卷
歷 史 (所有文科班共用)
考試范圍:第五單元、第六單元 考試時間:120分鐘;滿分100分。命題人:陳進
一 、: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
1.“開眼看世界”的思想發展成一股社會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
A、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結加劇 B、中西方之間的聯系加強
C、先進分子研究并介紹世界知識所致 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戊戌變法期間,湖南《湘報》發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來參詳,中國并不在中央,地球本來是渾圓物,誰是中央誰四旁。”這首詩歌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維新變法 B.鼓勵人們向西方學習
C.宣傳科學救國 D.勸導國人放棄天朝觀念

3.康熙帝晚年曾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后,中國恐受其累。”這表明康熙帝(  )。
   A.對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覺 B.認為中國迫切需要學習西方文化
   C.對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經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壓力

4.明朝后期,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家李贄否定孔子“天生圣人”;19世紀末,康有為則把孔子奉為變革的“先師”;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這三種觀點在本質上( )
A.是自相矛盾的 B.都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要求
C.都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 D.李贄進步,康有為反動,陳獨秀偏激

5毛澤東說:“1917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笔赂锩詥拘蚜酥袊,其原因有( )
①中國革命實踐的客觀需要 ②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和覺醒 ③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④與中國國情相似的近鄰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 “……產生于清末的新知識分子群也是如此,他們不是其他哪一個階級經濟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會良心的承載者。以他們為社會基礎的民主革命派發起和領導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個階級的利益驅使,而是為了救國救民,為了使中國擺脫民族危機和社會苦難……”材料主要強調了“新知識分子”( )
A.作為一個群體形成于清末 B.承載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民族精神
C.作為獨立的社會階層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 D.成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7. 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賽創立了以“適者生存”為核心內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以此來捍衛進化論。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嚴復接受并傳播了進化論。兩者給東西方帶來的共同影響是( )
A.否定了上帝的權威 B.改變了部分知識分子的世界觀
C.直接導致了中英兩國的政治改革 D.開始了民主、科學對民眾的啟蒙

8、下列近代中國社會思潮興起的先后順序是( )
①“主之君,立憲公之民;家全國,立憲公全國”
②“中華(民國)立國,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人道之大經。政體雖更,民彝無改”
③“吾人對于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西人專恃其槍炮輪船之精利,故能橫行于中土,中國向用之器械,不敵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②③① D.④①②③

9、下列表格中的言論客觀反映了當時不同政治派別的思想傾向,其共同訴求是( )
李鴻章“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
鄭觀應“西人以商為戰,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
章太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啟超“共和政治,非國民繼續的覺悟努力,萬萬不會維持!
A.推動中國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機 B.向西方學習,實行民主政治
C.實現中國工業化,自強求富 D.啟蒙與救亡并重

10.世紀末20世紀初,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立憲救國、革命救國等各種社會思潮不斷興起,這反映出
①民族危機的加劇 ②救國思想的成熟 ③民族意識的覺醒 ④共和觀念的普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從晚清到民初,“詩界革命”“文學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會革命”“佛教革命”“經濟革命”“科學革命”“國民革命”等術語、口號相繼出現。對這一現象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A.“政治革命”的目標徹底實現 B.國民權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C.“革命”造成社會各層面劇變 D.“革命”話語擁有了至高地位

12、1919年6月20日,來中國訪問的杜威在寫給女兒的信中說:“要使我們國家14歲多的孩子領導人們展開一場大清掃的政治改革運動,并使商人和各行各業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們的隊伍,那是難以想象的。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在當時的中國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其主要原因是( )
A.戊戌變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B.新文化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D.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13、1918年《東方雜志》發表——《迷亂之現代人心》。認為:盲目輸入西方學說,導致國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則喪失、精神破產,造成通俗主義、平凡主義受推重,盲從歐美之風盛行。該文針對的是
A.中體西用思潮 B.維新思潮 C.馬克思主義 D.新文化運動

14.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說:“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根本上感覺不足。”此處省略的三個詞分別是 (  )
A.器物 制度 文化 B.器物 文化 制度
C.文化 制度 器物 D.制度 文化 器物

15、近代有人指出:“議院者,公議政事之院也,集眾思,廣眾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誠良,意誠美也;璞┲裏o所施其虐,賤扈之臣無所擅其權,大小官司無所卸其責,草野小民無所積其怨!迸c上述材料相吻合的思想觀念是( )
A.中體西用 B.“革命是除舊布新之良藥”
C.君民共主 D.“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16、胡錦濤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功,關鍵是我們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多數學者認為,遵義會議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歷程,其理由是它( )
A.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B.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
C.確認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D.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和成熟

17.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深刻闡發了( )
①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 ②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
③改革開放、革命與解放生產力的關系 ④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 ②③

18.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被視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是( )
A.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 B.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C.解放思想、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D.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獨立自主

19.下列中國革命圣地與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確的一項是
A.①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B.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農武裝割據
C.③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妥善
地解決了黨內問題
D.④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方針


20.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中國化的三大思想理論成果,它們回答的共同問題是 ( )
A.社會主義革命問題 B.社會主義建設問題
C.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問題 D.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問題

21.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
A.全國人民建設小康社會的方向問題 B.如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C.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D.如何保持和改進黨的執政能力

22. 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次討論 ①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②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 ③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④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拔亂反正(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光明日報》記載“關于戊戌變法的研究,所依據的材料主要是運動過后不久出現的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康有為后來的陳述《康南海自編年譜》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強化了康梁的話語,而來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釋幾乎一直沒有看到”。這體現出
A.當事人的陳述容易帶有主觀色彩 B.兩部文獻屬于第二手史料,需要甄別、辨偽
C.清政府方面的解釋更接近歷史真相 D.兩部文獻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不會影響歷史真實

24.周恩來說:“共產國際的領導同志都還擔心我們離工人階級太遠了。我說我們在農村里經過長期斗爭的鍛煉,有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完全可以無產階級化。共產國際的一些同志聽了之后大嘩,不以為然!睂@段話的正確理解是(  )。
   A.中國工人階級尚未登上政治舞臺  B.共產國際反對農民參加中國革命
   C.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5. 一位學者研究了中共十一大(1977年)至十五大(1997年)五個報告中的關鍵詞匯變遷,其中四個報告的詞匯使用有如下特點,按照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佟笆袌鼋洕背蔀閳蟾娴男略~匯、凇案母铩、“對外開放”第一次出現在報告中、蹐蟾嬷小懊飨币辉~平均每自然段提及兩次、軋蟾嬷小叭阶摺焙汀盎韭肪”成為高頻詞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二.非:
26題: 材料一 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洎自帝其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仆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于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后,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
——摘自孫中山《民報•發刊詞》
材料二 關于中國共產黨誕辰二十八周年的紀念郵票
材料三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
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
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
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
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開幕詞》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原因。并指出三民主義的核心,分析其歷史影響(5分)
(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一時期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理論建設的主要貢獻(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大理論成果?這一理論的精髓是什么?(3分)
(4)結合上述內容,請你就這三大理論成果的核心作用寫出主題詞(3分)

27 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總結20世紀的革命進程時說:“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的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1866-1925年) (1893-1976年) (1904-1997年)
請回答:
(1)20世紀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變分別指的是什么?(3分)
(2)與時俱進、理論創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點,請舉例說明。(6分)
(3)在三次巨變中,三位偉人各自結合國情構建了怎樣的救民強國道路?(3分)

28.材料一 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家則拿出了……資產階級國家藍圖。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二 維新派與洋務派不同之處,在于他們認為西方之所以強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們在“技器”方面比較先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有優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權觀念。因此他們不只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同時也提出了制度變革。
——徐克謙《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有哪些設計方案?而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家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據材料二,概括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思想認識,他們又是如何付諸實踐的?
(3)啟蒙思想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你認為我們今天對待外來文化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80404.html

相關閱讀: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測試題[1]
吉林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卷 Word版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2012-201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
遼寧省沈陽二中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 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潛江市職教中心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月考(歷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