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日增,為道日損。
--《道德經》
同樣的生活環境,人與人為什么如此的不同?有的人可以很成功,賺很多的錢,工作很出色,人際關系很融洽,身體健康,生活品質很高;而也有人整天忙忙碌碌卻無所作為,經濟拮據,只能維持生計。很多心理學家發現了一個秘密--這些差異源于人的"心態"。我們的心態才是我們真正的主人!就如一位偉人所講"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士?"
心態決定命運
我們的一思一念,都在創造我們的未來。
--露易絲?海
什么是心態?
心理學是這樣定義的,心態是指人對待其他人或事物穩定的心理傾向,包括認知、情感、意向三個方面。認知就是人的想法、假設、理解、信念等思維活動的總和;情感就是人的情緒、感受和體驗;意向是由認知和情感因素決定的,是人對外在事物意欲表現出來的行為指向。
在心態的三個要素中,認知因素是基礎。認知是人的想法、假設、印象、觀點,是人們判斷和理解外在事物的依據,同時也是形成情感體驗和決定行為意向的基礎;情感有調節認知的功能,比如你非常喜歡一個女孩子,也許她并不是很漂亮,然而你強烈的愛慕之情,使你的認知發生了改變,就是我們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認知和情感不僅影響人的內心,還通過影響行為的意向性因素,來制約人的外在行為,所以,從觀察人的行為就可以看出人的內在認知和情感因素。用心態教練的話說,就是通過洞察人的行為,就可以發掘內在的心智模式。這里的心智模式就是指知、情、意這三個部分的組合。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態還有一些特征:
一、心態的社會性:心態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后天形成的。剛出生的嬰兒不存在任何心態,都是后天與人互動、交往而形成的。
二、心態的穩定性:一旦形成會長期存在,不會輕易改變,甚至融合成性格的一部分。
三、心態的內在性:心態是一種內在的心理,就像想象、思維一樣無法直接觀察到的。
四、心態的系統性:心態由認知、情感、意向三部分組成,三個部分互相作用、協調一致;同時,對于不同事物的心態互相聯系、緊密相關組成信念的系統。
心態這個概念是來自心理學,心理學的發展也為解決心態問題提供了大量的理論依據。同樣,心態教練的理論基礎也是源自心理學,然而心態教練并不是心理學的分支,它只是利用了心理學的部分原理,發展成為一個實用性、操作性很強的行業。
那么,心態教練和心理學是什么關系呢?
心態教練和心理學屬不同的范疇。心理學更多地停留在理論和學術層面,研究人心理方面的普遍律規,關注的對象大部分是"病人"和"特殊的人群";而心態教練發展了心理學中很實用的認知行為療法和精要療法,并融入心態教練的思想,另立門戶成為一種實用技能,支持"正常人"發掘潛能、實現理想!前者屬于理論和科學,后者是一種專業技能。因此,它們關注的方向和取得的成效各不相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aolian/13018.html
相關閱讀:從成長模式中探尋冰山下的自我
管理教練在企業中的運用
通過傾聽來開放我們的直覺
樹立威望:融洽的力量
NLP教練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