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企業教練四大技巧之“發問”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教練技術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世界頂尖的NLP潛能激發教練安東尼·羅賓是很多世界級名人的心理教練,他的發問技術是一流的。

  在他已經出版的《喚醒你心中的巨人》一書中,幾乎全篇都用發問來引導讀者,無怪乎他說,所謂的"成功的人生"就是"問自己一個更好的問題";問問題就是在解決問題。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發問的。

  過去這些年,我的人生就一直受到這些想法的引導:到底是什么因素決定了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命運?為什么有的人雖然在困難環境中卻能開創不凡的人生?又為什么有的人卻在優越環境中毀掉自己一生?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人成為后人的榜樣或者是警惕?

  富有和貧乏有什么差異?能與不能分別在哪里?為與不為有什么不同的結果?為什么有人能沖出極其兇險的逆境,高奏人生凱歌?為什么有人雖然環境優越、才華橫溢,人生卻變成一場災難?為什么有人能把考驗化為動力,使他前進,有人卻通不過這個考驗,以至于困難一生?是什么差異使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如此懸殊?

  我要如何才能有效地掌握人生?我目前要怎么做才能開創前途并幫助他人?我得怎樣用有效而且愉快的方式去拓展知識、學習成長,并把心得與他人一同分享?

  ……

  他還認為:

  在任何時候,三個必須做決定的問題主宰了我們的人生,決定我們日后的成就:

  一、你要決定怎么看?

  二、你要決定怎么想?

  三、你要決定怎么做?

  既然信念是決定我們潛能發揮程度的關鍵,那么信念到底是什么?正面、負面的信念都有很大力量,那么我們該擁有哪種信念?如何去培養它呢?信念來自于哪里?為什么有人擁有推向成功的信念,而其他人擁有失敗的信念?

  ……

  安東尼·羅賓認為好的問題具有以下的功效:

  一、扭轉注意力;

  如我們對比以下的問句:

  1、我為什么會這么沮喪?為什么別人不喜歡我?

  2、我怎樣才能改變目前的沮喪,讓自己重新快樂起來且更受歡迎?

  1、他為什么要這么對我不公呢?

  2、這家伙在這件事情上有什么值得我敬佩的呢?

  1、豈有此理?這豈不讓人生氣?

  2、在這件事情上我可以學到什么?我要如何找出其中可能的機會?

  1、今天我又少賺了多少錢?

  2、今天又有什么讓我感到高興?什么值得我感謝?

  二、好的問題讓我們注意所忽略的事情;

  如:這個房間里有什么是綠色的?這個房間里有什么是紅色的?什么是我的人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三、好問題能發掘出我們可用的資源;

  我怎么樣才能挽回這種不利的局面?我怎樣才能不但挽救這家公司,同時還使它更上一層樓而比以前更好?除了這點,我還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出改良呢?

  為什么教練要發問?發問什么?怎么發問?

  教練的發問是一個有針對性的發問,問的是和被教練者的目標有關系的、有幫助的問題。

  有人說:"教練就是幫被教練者如何去問他自己。"

  另外,通過教練的不同角度的發問,幫被教練者發現自己的盲點。這也是教練的最大價值之一。

  美國著名的領導力專家隆納·海非斯說:"好的領導是問正確的問題。"

  好的發問本身就是洞察力的一部分。

  問問題的種類:

  l 選擇性問題;

  l 開放性問題;

  選擇性問題:

  答案是回答"是"或"否"的問句;

  提供兩個或兩個以上供選擇之答案的問句;

  難道式問句--沒有選擇的選擇性問句;

  開放性問題,即5W1H的問句:

  what(which):

  如,你想要的是什么?

  Who

  如,做得到,還是做不到,決定的人是誰呢?

  when

  如,什么時候可以做到?

  where:

  如,哪里可以更好?

  Why

  如,為什么你想要這個結果?

  how

  如,你怎么樣才能做到這件事?

  作為一名教練,需要很清楚地知道問每種問題的作用是什么。

  選擇性問題的作用在于引導性,而開放性的問題在于其開放性;

  引導性問題往往又叫限制性,它引導你去發現你想要的那個答案,所以給你的選擇本身只是一種引導;

  開放性問題和限制性問題相反,它不在乎你是什么選擇做答案,需要你開闊自己的思想,不拘泥于現有看得到的答案,看到隱藏在問題后面的更多可能性。

  發問問題的方向:

  為了收集信息;

  為了明確目標;

  為了啟發引導;

  為了激勵對方;

  為了挑戰對方;

  區分

  為什么教練要區分?區分什么?怎么區分?

  區分的目的在于提高被教練者的自我洞察力,讓被教練者看到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從而支持被教練者遷善心態。

  區分事實和假設

  所謂的假設,就是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即我們心中所預先假設會發生的事實,它來自我們過去經驗的折射。

  打個比方,當你看見一個人拿著杯子,你知道他想去哪里嗎?

  很多時候,還沒有等別人你就搶先回答了。因為經驗會告訴你,他拿著玻璃杯可能是去接水,去刷牙、去澆花等等。然而,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有可能他拿了杯子什么也沒有干。

  這就是事實和你腦海中的假設的區別。

  有一位公司經理,生意上遇到了困難。為了擺脫困境,他想找另一位老板合作。不過,以前他和那位老板打交道時,人家好像對他的生意不怎么感興趣,也沒怎么把他放在眼里。"找他?不找他?被他打發走怎么辦?"這個"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讓這個經理茶不思、飯不香。

  教練聽完這位經理的敘述后,教練他說:"對方還不知道你有這個想法,根本不知道你要和他合作呢--你都已經替他決定好了,那還談什么后面的事?"在教練的鼓勵下,這位經理終于去找老板談了,結果談得很好。

  顯然,在很多時候,我們是"自己被自己嚇住"了。大家常常會給自己做些假設:我做不好怎么辦啦?做不成功太沒面子了吧?看樣子,這樁事情要"黃"了吧?

  這種內在的恐懼,阻礙了人的潛力發揮。教練就是要幫助你把內在的潛力發揮出來,把阻礙減到最低。

  區分事實和真相

  所謂事實不等于真相,是因為我們知道所有的事實常常是透過我們的主觀經驗而形成的,所以世界上并沒有絕對的真實。很多我們認為一些是事實的東西,其實不過是我們自己的信念。

  本文開始提到那個案例:

  有一位章小姐,特別不喜歡同一個辦公室的某個先生,平時總是避免跟他合作,甚至,一接到找他的電話就說他人不在,弄到后來該辦公室人際一點不和諧,嚴重影響了工作績效。

  章小姐的上級吳總是一位教練。當吳總得知章小姐的情況,便和章小姐有了這樣一次對話。

  吳總:"小章,你喜歡吃榴蓮嗎?"

  章小姐:"不喜歡。"

  吳總:"那如果我喜歡吃榴蓮,你會不會覺得我錯了呢?"

  章小姐:"當然不是啊。"

  吳總:"那你會不會覺得喜歡吃榴蓮的人很討厭就不和我一起工作呢?"

  章小姐:"哦,當然不會。"

  吳總:"你有沒有發現,你不喜歡某樣東西,不等于那樣東西就不對?你可以不喜歡榴蓮,你也可以甚至可以不喜歡那個愛吃榴蓮的人,但并不妨礙你和他一起工作呀。"

  "哦!"章小姐一下領悟了很多事情。

  吳總說:"假如你和你家里的人,和你身邊的人有了不同的喜好,你會怎樣和他溝通呢?你會試著去了解對方的獨特之處嗎?"

  這個案例就是教練幫被教練者區分對事實和真相--她的不喜歡是事實,但真相卻是她的目標和真正需要。

  有個女孩子常常笑著對他的男友說"討厭""你真壞",還一邊要用"粉拳"打他,你會聆聽并區分她說話的內容和話語后面的真相嗎?

  區分概念中的認識誤區:

  舉例:

  一、信任和信用

  教練:你信任的男人有多少?

  王小姐:很多。

  教練:那你是不是會嫁給他們每一個人呢?

  王小姐:當然不會啦。

  教練:所以,你信任一個人,但并不等于你就要做一些事情,更不等于你要借錢給他,對嗎?

  二、真共贏和假共贏

  有學員問教練:我有一個老婆,還有一個很好的女朋友,我想兩全其美。你可不可以告訴我怎么才可以共贏?

  教練:這跟共贏有什么關系?

  學員:我想兩個都擁有啊。

  教練:可以啊,不過你有沒有問過,這兩個女人她們想不想這樣?我知道你很想她們兩個都擁有,但是你有沒有問過這兩個女人想不想讓你兩個都擁有?

  學員:當然不同意羅。

  教練:那這樣只是你贏他們輸羅,又怎么會是共贏呢?

  我們常常對很多的概念"剪不斷,理還亂",對概念的含混不清正是由于我們對知識有太多不明真相的誤解,正如佛家經常講的"知見障",這仍然來自于對信念、事實和真相三者之間的不清晰。

  親愛的朋友,你能試著去區分以下這幾個關鍵詞嗎?

  價格和價值

  不執著和不進取

  遷善和改變

  教練和顧問

  教練和教導

  知識和技能、功力

  信任和信仰

  下面是一段印度當代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講,或許可以讓我們學習到什么是區分?很多我們似乎習以為常的字眼,通常卻并不真正"知道"。這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很大的學習。

  愛的真諦

  愛是什么?這個字眼早已被世人所敗壞了。每個人都在談論愛,每一份雜志、報紙以及傳教士都不停地談著愛。我愛我的國家,我愛我的君主,我愛這些書,我愛那座山,我愛那種快感,我愛我的妻子,我愛上帝……愛是否只是一種概念?如果是的話,你當然可以培養它、滋長它、珍惜它、玩弄它、隨心所欲地扭曲它。

  你說你愛上帝,那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不過是愛那個你自己的臆想所投射出的影像罷了,你按照心目中神圣崇高的模樣,為自己披上了可敬的外衣,而形成了那個影像。所謂"我愛上帝"根本毫無意義,你在崇拜上帝時,不過是在崇拜自己而已,這絕不是真正的愛。

  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間的愛,于是我們躲到抽象的理念世界中。也許,愛真的是人間苦難和困境的最終解答,那么我們要如何才能找出愛的真諦?只下定義就算了嗎?宗教給它一種定義,社會又有自己的定義,各種的偏差和曲解比比皆是。難道崇拜某人、與某人同床共枕、交換感受、作伴解悉,就是所謂的愛了嗎?這種極其狹隘、純屬個人取向以及完全訴諸感覺的愛,已經成為社會上公認的模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aolian/9686.html

相關閱讀:管理教練在企業中的運用
樹立威望:融洽的力量
從成長模式中探尋冰山下的自我
NLP教練技術
通過傾聽來開放我們的直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