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定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自省也有的人稱為"察覺"或"覺察",它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洞察";另一種是"覺醒"。自省也就是"自我洞察"和"自我覺醒"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自我教練的能力。懂得自省的人,才是真正稱得上聰明和智慧的人。
洞察
洞察是自我教練的第一步,它是一種成熟的智慧,是不帶有任何判斷、分別心和是非標準,來看這個世界和自己,看所有發生的一切。洞察分為向內洞察和向外洞察,向內洞察就是洞察自己,向外洞察就是洞察外部世界和其他人。
向內洞察都洞察些什么呢?
我們知道人的內心世界是透過所有的行為表現出來的,行為只是露在外面的冰山一角,我們看不到的則是行為下面的內在的意識和潛意識,洞察就是沿著外在的行為一直進到內在潛意識的最底層--信念系統,檢視這個系統的有效性,然后重新調整信念系統,使自己用最佳的方案運作自己。
洞察的路徑由外到內是這樣的:行為--思想--感覺--情緒--恐懼--欲望--價值觀。比如,一個人很渴望賺到1000萬,他拼命努力了5年終于實現了,當他看到存折上這個數字的時候非常地開心和自豪。從這個人的行為開始洞察,"他看存折"的行為背后會有什么想法?"哎!終于如愿以嘗,那是智慧和汗水的結晶!"那么此刻他的感覺呢?感覺很幸福、很安全、充滿希望、世界是美好的、明亮的,好開心!于是,我們去到情緒這步--是一種快樂、興奮、自豪、喜悅……同時,這個人內在的恐懼是什么?可能是怕沒錢、怕沒自由、怕不成功、怕別人看不起、怕不快樂等等;那他又滿足了什么需求和欲望呢?可能是需要被認同、被尊重、被贊賞、被愛戴等等;然后,我們再往更深的地方去洞察,他的價值觀是--必須擁有足夠的財富才證明自己是成功的,才可以活的精彩,我的存在才有價值!這只是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演示我們如何一步步的由淺入深、由外而內的去洞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千變萬化,但是路徑卻萬變不離其中。
向內洞察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向外洞察。向外洞察很容易理解,比如說你去到一個聲音很嘈雜的酒店里面,開始你覺得聲音很大,很不舒服,過了一段時間你和朋友們一邊吃一邊聊,你已經完全忘記了外面嘈雜的聲音,甚至一晚上都沒有再感覺到嘈雜,直到你們吃完了飯,結完賬單往外面走的時候,你才發現房間里依然是那么的嘈雜,整個吃飯的過程你竟全然不覺。原因是我們生活的世界里面,很多東西其實都和我們一起存在,只是我們注意力的焦點移來移去,向攝像的鏡頭一樣,移動到的地方就能洞察到,移動不到的地方就洞察不到。
而且我們的洞察是有選擇的。生命是遵循快樂的原則,我們喜歡的、愿意的、舒服的我們就去洞察;不喜歡、不愿意、不舒服的東西我們則不選擇去洞察。比如,當我們向內洞察時,很容易洞察到自己好的東西、舒服的東西,而那些讓我痛苦、恐懼、害怕、討厭的東西,我們會自動避開,然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些逃避的、不愿意看到的東西恰恰是我們洞察的價值所在,所有的參天大樹都是冰冷的雨水澆灌出來的,我們要成長、要成熟,就是從洞察和面對這些開始。
只是洞察還是沒有價值,只有把洞察變成一個習慣才有價值。我有一個客戶學了ACP心態教練理論中的坐禪,自己就在家里練習,幾個月時間他長進很大。有一次他借給別人30萬塊錢,期限到了對方不還,于是他上門去找那個人要錢。平時他是一個說話直來直去的人,有情緒就會爆發出來,這次他見了對方,對方還想給拖延一段時間,他剛想發火,突然腦海中出現兩個字"憤怒",于是他想這次不如我用教練的方式和他談談,他馬上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跟對方講了這樣一番話--"我們這么多年的朋友,我很愿意幫助你,而你這樣對我,我很難過,我現在心里很憤怒,覺得你不應該這樣對我,不過我又想你一定是有原因的,不如跟我說說你的難處吧……"一席話把對方的眼淚都要感動出來了,最后還是順利地拿回了這筆錢。
其實,剛才這個故事一方面說明養成洞察的習慣,會對生活有很大幫助;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洞察只是第一步,除了洞察之外他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選擇。剛才這個案例用我們向內洞察的途徑來分析,是洞察到了"情緒"這一層,可能他潛意識還有怕破壞關系的恐懼,或想拿回錢的欲望,以及更深的價值觀,不過,他雖然沒有洞察到那么深,也已經幫助他更換了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且事實證明取得了成效。
因此,"洞察"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模式進行評估,"選擇"則讓我們重新調整應對方案,"洞察"加"選擇"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做事情,成功率會大大提高。在這里,"選擇"容易做到一些,"洞察"就要靠功夫了!
覺醒
洞察是這樣,覺醒又是指什么呢?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你去看嬰兒,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內心是什么感受就表現出什么樣子,他們是那么的真誠、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坦率、那么的無拘無束,他們渾身充滿了激情和活力,而且剛哭完之后,馬上就可以笑,剛笑過之后還可以再哭,沒有什么干擾,沒有什么限制,絕對地投入和專注。
覺醒的好處是什么?活的自由自在、痛快淋漓,完全非壓抑的。如果這樣看也有人開始擔心,這樣做人會不會影響其他人?肯定的說,是會影響的!那么,怎么辦呢?
其實,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談的覺醒和洞察的相互關系。我們發現,當每個人還是孩子的時候,都擁有很多覺醒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或者家人、老師、其他人對我們的態度,慢慢地我們學會了給自己披上了一些的"盔甲",不知不覺中,把這些從小擁有的美麗特質埋藏了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還變得感覺麻木、言行虛偽、表里不一,失去了很多的力量和能力,覺醒的實質是把這些能力找回來。那么,找回之后我們又好像變的很天真了,似乎和周圍的其他人差異很大,又如何再應對現在的生活呢?這就需要提升我們的自我洞察力,也就是當我們與其他人相處的時候,我們要根據當時的環境、氣氛、人群、身份等等,洞察自己的表現,然后做出選擇,從而讓我們采取最佳的表現方案。
洞察和覺醒是相輔相成的兩種能力,離開洞察的覺醒,或是離開覺醒的洞察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只是單純洞察的時候,人們冷靜、客觀、理性,容易忽略自己內心的感受,離開內心的情感世界,同時也容易切斷了生命的激情;只是單純覺醒的時候,也會我行我素,像莊子一樣,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只追求自己的"以我忘我,乃見真我"的境界,不被周圍人理解。而我們都是普通人,需要過平常人的生活,也要考慮周圍人的感受,所以,我們擁有這些能力的結果是,一方面在覺醒中活現自己與生俱來的美麗特質,讓自己活的更加快樂、精彩;另一方面還要洞察自己的表現,洞察外部世界的人和事,審時度勢,拿捏好恰當的尺度,給別人帶來方便。
既做到了洞察,同時又做到了覺醒,才能稱為--自省。有自省能力的人,他們的生活才是真正自由的。
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
沒有自省能力的人,事實上活的很機械、很被動。他們好像機器人一樣每天按照設定好的程序機械的活著,他們身上有很多的"按鈕",不同的"按鈕"會讓他們有不同的表現,總之他們的表現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比如,你說一些讓他們憤怒的話,觸動他憤怒的"按鈕",他們馬上就開始憤怒;你說一些讓他們開心的話,觸動他開心的"按鈕",他們馬上就開心;你說一些讓他們難受的話,觸動他難受的"按鈕",他們馬上就難受給你看。我們想令他憤怒、開心、難受,只需要按一下這些"按鈕",他們就會有這些的表現。所以,這些人的主動權其實是交給了別人。
在一個醫院里,有一個精神病人,他每天打著一把雨傘,蹲在一個墻角處。無論醫生說些什么他都不站起來,他只是重復說"我是蘑菇!"醫生對這個"蘑菇病人"無可奈何。為了讓他有所好轉哪怕能站起來,醫生們想盡辦法都無濟于事。終于,有一個醫生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個醫生也拿了一把雨傘蹲在這個病人旁邊,開始他們誰也不理誰,過一段時間那個病人很好奇地問醫生"你為什么也蹲在這里?"醫生回答"我是蘑菇!"病人奇怪"他怎么也是蘑菇?"慢慢地病人也接受了旁邊這個"蘑菇"視他為同類。又過了一陣子,那個假扮"蘑菇"的醫生開始站起來活動了,這個很久都沒站起來過的"蘑菇"感覺好奇,自己也站起來四處活動了,最后醫生又重新把他帶回病房,解決了他的"蘑菇病"。
我們都會感覺很好笑,而這個病人就像生活中那些沒有自省能力的人,可能他們就是你的親人、朋友、同事或者你自己的時候,就會笑不出來了。如果沒有那個好像心態教練一樣的醫生,恐怕"蘑菇病"還得繼續下去。擁有自省能力,等于自己就是自己的心態教練,當我們沒有條件讓身邊的人為自己做鏡子或者做教練的時候,自省能力就是最好的自我教練,幫自己不斷調整心態,不斷自我超越。
自省是一個開端,真正能讓人的生命有所不同。能做到自省的人像水,因地而變、因勢而變、因形而變,能充分適應身邊的人和身邊的環境,讓身邊的人感到輕松和舒服;同時,能做到自省的人也像鋼,需要堅強的時候,他也能挺身而出、挑起重擔、負起責任。這一點也符合平衡定律。自省就是讓我們的信念擁有任何的可能性,讓我們能獲得的成果也充滿可能,這同樣是一種"動態平衡"。人能做到自省,自己就是命運的主宰,不再被情緒、被外界環境、被別人的反應所影響;自省是從目標導向出發,決定自己內在模式中的每一個反應,自省的人會用智慧拿回屬于自己的選擇權。生命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是因為我們懂得自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aolian/12947.html
相關閱讀:樹立威望:融洽的力量
從成長模式中探尋冰山下的自我
NLP教練技術
管理教練在企業中的運用
通過傾聽來開放我們的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