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企業教練:何許人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教練技術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盡管企業教練的概念數年前已引入香港,但在中國內地發展才剛剛開始。“中小企業需要較多的時間,接受管理新概念。”在陶兆輝的著作《人生教練》中,甚至提出教練世紀已經來臨,因為:

●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位期間聘請私人教練以輔助自己的事業。

●專業教練行業源自歐美,不足15年的歷史。但據估計,目前全球的專業教練約8萬人,而企業內部教練更不計其數。

●在美國,有25%的企業管理人認同自己是員工的教練,多于是團隊的領導人。

●企業的中、上級管理人聘請私人教練以提升業績已是一種趨勢,因為專業教練技術可以提升下屬的表現及能力。

“你怎么搞的,什么時候才能完成?”一個我們經常問的問題,已經犯下致命的錯誤:

1、假設對方做錯了;

2、暗示對方用最快的時間完成。結果還沒弄清問題根源就急著解決,往往導致多一次的失敗。

章濤就曾親身經歷:“應該問open-endedpuestion,才能真正解決困難。”他在企業教練課程中,學會了一連串提問技巧,現在不但令企業整體生產力提升,管理員工也輕松了不少。另一名學員林志偉,同樣透過提問,幫助員工克服困難,改善與客戶之間的關系。

企業教練教你怎么問問題

章濤與林志偉所說的open-ended質問技巧,正是企業教練課程的基本理念。

企業教練在美國流行了10多年,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濟由工業轉向知識型體系,吸引了近200名管理層、HR及老板修讀,目的是藉著提問,幫助被問者思考自我、發掘盲點、了解問題癥結。

所謂“盲點”,是看不到的企業問題。世界步伐急速,企業為了比競爭對手更快達到目標,往往不自覺地把思維集中在“如何做到”,忽略了定立目標的原因及現時的處境,因而導致失敗。“他們以為已經對現況及目標了解,事實不然。”導師陶兆輝說,透過一連串模擬發問技巧訓練,能令企業確認盲點,改善經營:

1、沒有預設答案的問題

企業教練最常問的,就是“還有呢?”,希望在沒有預設答案的問題下,發掘更深層的問題,從而確認企業的盲點。

舉例:“你寫下10萬元,是否因為……?”這條問題已經假設了答案,同時引導了答案的方向。陶兆輝指出,企業教練最忌提出引導性問題,“因為不能發掘問題的真相。”

2、不要問“為什么?”

采訪中,陶兆輝問記者為何穿上一件披肩,記者一時答不出個所以然來,索性說不知了事。陶兆輝說這樣的答案也是教練最怕聽到的:“對方答不知道,或者不曉得,令到你不能問下去,同樣發掘不到問題的真相。不過遇上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放棄,可以換個方式問:”穿這件披肩,對你有什么好處?“同是問原因,卻避免了用”為什么“這字眼,讓對方提供答案,令你能夠繼續提問。”

3、不要審判

陶兆輝提醒,不論對方的答案如何不合邏輯,也不可以加上主觀的審判,因為這會直接影響接下來的提問。

4、不要害怕沉默

根據陶兆輝的經驗,中國人內向,要想得很清楚,才會作答,構成一段時間的沉默。如果作為提問者,不能忍受靜止了的空氣而提出另一個問題,一方面會給自己關上門,還會打斷對方的思路,令他感覺沮喪,兩者均讓你得不到答案。正確的做法是一直等下去,直到他想好答案開腔為止。“對方正在忙碌地思考,不會感覺到尷尬氣氛,其實覺得尷尬的只是你。”

個案1:“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

今年初,章濤跑了去學習當一個“企業教練”。一星期一次的課,他連續上了大半年,結果他發現效果顯著。“員工能夠自行解決問題,少了來尋找協助。開會更有效率,不用我給指示,他們也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標。整體生產力提升,現時我用相同數目的員工,收入卻比從前多。”

章濤是UdomainWebHosting的老板,擁有員工30名。過去,無論是他還是員工,都習慣從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形成同事對他的依賴,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以前有位員工,什么事都來找我。”那時候章濤還不懂得企業教練技巧,每次員工前來發問,他就給答案,治標不治本。“完成課程后,我明白到,我的責任是輔助他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給他答案,于是我通過不斷向他提問,讓他學曉如何自行解決問題。”

其實章濤以前也用過相類的方法,但方式并不正確,往往弄巧反拙。“以前我會用許多規限性問題問同事,例如開會,如果有什么事情搞不好,我會問:”有沒有搞錯,什么時候搞好?“結果逼著他們還沒有搞清問題所在,就答我明天搞好。但現在遇上同樣情況,就會問”尚欠什么才能完成?“這類open-endedpuestion,協助他們認清問題的根本,才能真正解決困難。”

改變了提問方式,員工整體效率提升,章濤也比從前輕松。“以前所有事情是從上而下的管理形式,現在有些是自下向上,每個階層的員工都清楚自己的方向。”

個案2:透過發問去摸清心理

林志偉的個案跟章濤有區別,他是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員工沒有章濤的多,只有5名。他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同事考不到會計師專業資格。“因為職業性質的問題,他們是否考專業資格,關乎會計師樓的運作。”同樣透過open-ended的提問,林志偉幫助員工找出他們失敗的原因:“究竟他們是能力不夠?還是不想考?透過發問形式,我跟他們一起找出答案。”

至于生產力是否因此而有所提升,林志偉說因為當時他只有3名員工,很難就此去衡量,不過他與客戶的關系則有所改善。“課程有部分涉及性格分析,可以應用到不同的人身上,讓我容易了解客戶的個性,使溝通更為直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aolian/9654.html

相關閱讀:從成長模式中探尋冰山下的自我
管理教練在企業中的運用
通過傾聽來開放我們的直覺
樹立威望:融洽的力量
NLP教練技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