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練過程當中,我們談到了教練"催化劑"的角色,其實催化劑的作用有兩種形式,適用的對象是不相同的:第一種是激勵,對象是那些自我限制,或者說自我肯定不足的被教練者,也就就是前面說的主動性和影響力圈較小的人;第二種是挑戰,對象是那些自我價值感較高,或者說自我肯定充分的被教練者。
激勵和挑戰理論背后存在一個理論就是前面提到的期望理論:期望理論指出激勵水平是由結果出現的概率和個體對結果的價值評價決定的。也就是著名的M=E*V公式。其中M代表目標對個體的激勵程度,E代表目標達成的主觀概率,而V代表個體對目標達成后的效用水平評估。
這個公式與著名的"跳摘原理"密切相關:我們將一個小球懸掛于天花板下,當我們懸掛過高,那么相對于當事人來說,由于跳起來抓住小球的幾率是零,所以起不到激勵的作用,當小球懸掛過低,那么相對于當事人來講,由于跳起來抓住小球的概率是百分之百,所以起不到挑戰的作用。跳摘原理告訴我們必須根據當事人自我肯定水平和客觀能力來相應地采取激勵和挑戰,在激勵和挑戰之間尋求一個均衡。這就是教練催化作用的關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aolian/15667.html
相關閱讀:管理教練在企業中的運用
從成長模式中探尋冰山下的自我
樹立威望:融洽的力量
NLP教練技術
通過傾聽來開放我們的直覺